首页

第一视角羞辱 在线播放

时间:2025-05-25 22:35:51 作者:何立峰分别会见美国花旗集团董事长杜颂安、凯雷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施瓦茨 浏览量:57181

  中新网长春4月28日电 (记者 郭佳)地处东北地区中部的吉林省,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地。2023年,吉林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80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1%,年发电量占全省总发电量的31%。

新闻发布会现场。 冷聪 摄

  上述消息来自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国网吉林电力”)28日在长春举办的《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2023社会责任报告》《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纲要》新闻发布会。

  据预计,吉林省今年将有500多万千瓦新能源并网,新能源装机及发电量将进一步提升。国网吉林电力将充分发挥省内能源电力行业“链主”作用,做优并网服务、扩展输电通道、强化调度管理、健全市场机制,全力支撑吉林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网吉林电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聚焦吉林省提出的“陆上风光三峡”等工程,提出“四横四纵、东西互济”吉智电网建设目标,2023年全口径投资123.66亿元,提前9个月投产500千伏乾安布苏工程,保障国家第一批大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政企合力推动“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纳入国家规划,“吉京直流”工程迈出重大步伐。

  在新能源消纳方面,国网吉林电力2023年全年外送电量再创新高,达到216.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25%,首次达成外送青海、江苏、重庆电力交易;建成“旗E春城旗动吉林”77座换电站,服务在运换电车辆1.9万余辆,累计完成换电700万台次,换电里程10亿公里,换电量突破2.3亿千瓦时,换电规模全国领先。

  国网吉林电力还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新能源“一口对外”接网服务试点建设,项目办理周期由90天缩短至60天;制定“绿电+消纳”十项行动举措,绿电园区绿电满格支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绿色办公形成常态;国内寒冷地区首批集中共享储能示范项目填补了规模化储能领域空白。

国网白城供电公司在华能大安风电220千伏新能源送出工程现场组立铁塔。(资料图) 国网吉林电力供图

  国网吉林电力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付小标表示,为持续提升电网输电能力,国网吉林电力将加快500千伏乐胜、傅家变电站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配合政府推动“吉京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规划落地;优化新能源送出通道控制策略,缓解制约新能源外送的问题。制定2024年促进新能源消纳专项方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气象预报大模型,提升新能源发电预测准确度。

  国网吉林电力发展策划部主任林勇表示,考虑经济增长、民生改善、能源转型等多方因素,吉林省能源电力需求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增长态势,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对电网提出了更高要求。国网吉林电力将加快主网架升级转型,提升配电网韧性,助推稳定电源建设等,以电网高质量发展支撑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完)

【编辑:刘阳禾】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河南民企忙生产:新质生产打通产品全球产销“任督二脉”

“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了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拉萨市的变化是一天一个样。2011年起,拉萨市陆续建立了八廓、两岛、嘎玛贡桑、金珠西路、塔玛、藏热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居民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看病就医,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果木桑老人笑着说。

国台办经济局局长:台商投资大陆的前景依然广阔

保障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绿色装备、材料以及软件等相关科技保险创新,为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使用运维等各环节提供风险保障。围绕绿色低碳科技领域,加快推进研发费用损失类、知识产权类、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类等科技保险发展。围绕绿色技术创新领域中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等发展,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落地、人才建设等提供保险支持。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

中国建设银行宁夏分行原风险总监李惠被开除党籍

“感受很好!还会再来!”3小时航程结束,走下“大湾区二号”的湖南游客廖永(化名)仍意犹未尽。在他身后,新一波游客正等待登船,新一批集装箱也在不远的码头处等待装卸。在货轮与邮轮的往返交复之间,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轮廓逐渐清晰。

中国阳江核电站年度上网电量首破500亿度

10月5日,中国选手杨柳(蓝角)在杭州亚运会拳击项目女子66公斤级金牌争夺中,以5比0击败泰国选手素万那彭(红角),为中国队摘得金牌。(张一辰 制作 刘鹏)

万科拟于明日与金融机构召开会议,深圳国资委领导、深铁董事长将出席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牵头建立职业院校教材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教材编写、出版、选用及评价信息。完善教材服务网络,定期开展教材展示,加强教材统计分析、社会调查、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加强职业院校教材研究工作。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